《很多的特權》[很多的特權] - 第一章

考試卷卻為狀元們正了名,狀元和進士們不僅才氣橫溢,文字之間,表達着想要匡扶社稷的理想抱負,分析問題非常透徹。
明清時期盛行八股文,講究文章的結構對仗工整,考生需要通曉《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而文章內容也不是只有華麗辭藻的堆砌,一方面要求對文章格式進行嚴格的規範書寫,思維邏輯清晰,言之有物,還需要文章行文流暢,一氣呵成。
既能表達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同時也能用心理學和邏輯分析道理分析將所想要表達內容更好地呈現。
秀才:明朝時期,秀才是指通過了院試,鄉試的儒生。
明清時期想要成為秀才需先經過童試,即依次通過了縣、府、院三試之後,才能成為秀才也就是生員,類似於現在的高中學歷。
《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出身書香世家但是卻屢次落榜,他對《論語》《孟子》這種儒家典學爛熟於心,但是理解過於表面,可見在鄉試中,若只靠背誦是考不上貢士的。
合格者,按《明史》的說法,必須是在考試中名列一、二等及三等前五名者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
然而,秀才作為人才,國家會對他給予一定的福利。
例如明清時期的秀才擁有很多的特權,首先秀才不用參加義務勞動,並且不用給國家交稅,免去很多煩惱。
這是讀書人爭搶考秀才的原因之一。
其次面對官員百姓都要行叩拜之禮,但秀才有特權不用下跪,文人的地位受到了重視。
可見古代人常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確實具有實際的效用。
舉人:古代的舉人是指秀才通過鄉試之後,便取得了舉人的稱號。
舉人最高分稱為解元。
如果放在現在,舉人大概相當於大學學歷,在古代,舉人擁有秀才的福利,更重要的是,當了舉人就等於有了當官的資格,可見舉人可謂是做官的分界線。
當年呂秀才每三年都要去考一次鄉試,但是次次無法通過,成為不了舉人,可就差一步,這一步卻差之千里。
從窮酸秀才到舉人老爺的跨越。
我們現在社會本科錄取數量大概是百萬計,但是古代的舉人在明清時期僅有千人。
《范進中舉》中范進0歲終於中了舉人,范進從二十歲開始科考,考了三十幾…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