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彰武》[季漢彰武] - 第27章 杏花春雨

不管過程如何,陳冲名義上算是成功招降了白波軍。

而招降白波軍,導致西河戶籍達到了近二十年來之最。原本西河郡戶口不過二萬八千人,如今一夜之間膨脹至十萬人以上,成為並州僅次於太原上黨的大郡,從該角度來說,陳冲不可謂不政績斐然。

陳冲根據此前和郭大的約定,在白波谷對岸不遠處,設置曲峪縣(今曲峪),準備與白波軍共管。隨後又在白波軍佔領的土地中划出三川縣(今綏德)、白波縣(今佳縣),加之原本為白波軍佔領的圜陽、圜陰兩縣,預計能划出五縣的官職交予白波軍內分配。

除此之外,此前來投誠百姓,被陳冲遷徙到藺縣以南,設置永和縣(今吳堡)。

接下來的事情,才是最為重要的。西河新設六縣,太守並無此職權,陳冲必須上報朝廷,他斟酌損益細細思量,將上書公文刪改三晝夜,最終才交由楊會上報。

在書中,陳冲將行事功勞一是推予河東太守王邑、二是推予並州刺史張懿。強調白波歸降乃是畏懼河東精兵,加上此前張懿數次進軍,導致叛軍窮困日久,西河天寒地凍,以致缺衣少食無以為繼,最終在陳冲招撫之政下主動歸降。言後陳冲又談及叛軍如今瀕臨絕境,希望能夠減免兩年賦稅,不然亂民本來「心懷王化,仰慕聖德」,卻因朝廷「逼窮迫死」,導致「陳涉舉計之事復現」「殺之不絕」。

待到上書傳到雒陽,隨後便引起軒然大波。

告捷上書,如常例一般被拿至常朝與百官討論。射聲校尉馬日磾向天子進言說:「如今四海鼎沸,賊亂叢生,乃是道德毀棄,綱常破亂之故。天子王化威儀,非朝天冠、九章裳,而乃賞罰分明,廣推忠孝。陳冲雖消弭賊患,如是天下聞之,八荒賊子,莫不以朝廷暗弱,可欺之以誠,非長久之計。臣以為當令梟首郭大、楊奉諸賊,而撫平民眾,置縣可矣,卻不可以匪禍為官吏。如之,朝廷雖得六鎮,亦將失天下清流之望。」

射聲校尉馬日磾乃是大儒馬融祖孫,以才學著稱,在文壇名列蔡邕、楊彪之後,據傳天子賞識,不日將擢升至太尉,由是附和者眾多。但百官之中心如明鏡:馬日磾曾在太學講學,與陳冲多有不睦,流言流傳甚廣,此言雖大義凜然,仍不失偏頗。

於是太常劉焉進言說:「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有非常之功。誠如馬校尉所言,如今四海鼎沸,行者斃於阡陌之間,寒者倒臥茅堂之內,屍骨遍野,草木塞田。正可謂漢室危頹,大亂不可驟平,綱常不能驟復。如郡國守相,皆如龍首之效,能換得天下修養生息,不正是利多弊寡?」

劉焉與陳冲不算熟絡,但他素來在京師中兜售「牧伯」論:認為如今「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刺史與太守之間不過相互牽制,而州牧之職乃是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百官也心知劉焉此時不過為他「牧伯」之論造勢罷了。

一方為大儒,一方為宗室,雙方勢均力敵,一時僵持不下。最後是宗正劉虞站出進言:「如今邊亂不息,西有韓遂王國叛亂,北有張純張舉譖位,陳冲身為西河太守,與張懿並有聯係匈奴之責。朝廷徵召匈奴大軍,已刻不容緩,兩州亂事,要在並州,如今陳冲招攬白波不合常法,卻不可苛責,唯有並州平穩,方能消弭邊亂,陳冲此請可允,然則朝廷可下文斥之,下不為例,如今方能兩全。」

劉虞乃是光武嫡係,東海恭王劉疆之後。賢明為當世宗室第一,不僅被百官推崇,也被天子信任,君子無人非議,亦可謂唯一一人。劉虞此言一錘定音,大將軍何進表態支持此議,天子便也自無不可,如是下令。

等到詔令下到西河之時,已是中平五年正月。

兩月時間,陳冲卻只覺度日如飛,光陰如水,要忙的事卻是多得數不過來。所謂的置縣還要等朝廷的回復,但在這隆冬之下,安置災民和俘虜的事宜卻是刻不容緩。

冬風好似柴刀刮骨,但下了一場雪後,西河郡竟是接連乾涸兩月,沒有半絲雨雪。陳冲一邊組織人鑿冰煮化,一邊從匈奴購來的牛羊分發下去,一戶人家兩頭羊牲兩頭羊羔,並徵集裏長,令三戶人家共用一頭耕牛,先行為來年的墾荒做準備。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