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無出路的讀書人》[苦無出路的讀書人] - 第一章

正的子弟面前格外顯得鄉巴佬。
鄭籟豪邁大笑,「哈哈哈,區區七萬餘兩,何足掛齒,我鄭籟受命賑災難道貪圖區區銀錢?
大批量的賑災糧食所需加急運送,自然損耗大!
沿路打點難道不需人情世故?
我滎陽盧氏不受此辱!」
鄭籟一副名士風流的模樣,鎮得靖安司夥計們一愣一愣的。
我躲在牆後看的,氣不打一處來。」
豬肉過手三分油「原本是心照不宣的規矩,並且士族清高,既要得實惠,又要顯得清白正直,因為這點錢名聲掃地簡直奇恥大辱。
被昭獄抓去又放回的官員紛紛脫袍而去,回去便在家主前以頭搶地,啜泣不止,伏地不起。
在這個士大夫與皇權共天下的朝代,一個不留神,我就要被文人騷客噴死了。
果然,幾次在朝官員被昭獄「陷害」後,我成了「禍國殃民」「牝雞司晨」的代名詞,天下士人共唾之。
但是,我相信,李熙琅不在意,我也不在意。
讀書人或士大夫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們自以為掌握了輿論,壟斷了文化,壟斷了筆杆子,他們便能代表天下人。
隨着掛印而去的人越來越多,朝堂上的空缺也越來越多,仍在朝堂之上的要員也在冷眼旁觀,看我如何收場。
就在這時,我宣布,開科舉。
執官印者,非考勿進。
登時百官色變,原本家中子弟掛印而去是因官位來得太容易,只要有賢名便可推舉為官,如今考科舉?
歷任皇帝都曾幾次遣使求家主推舉家中有才德者入朝為官,如今,竟要與寒門庶子一起爭搶一個官位?
堂上有德高望重者含蓄說道:「歷代先帝和當今都求賢若渴舉賢納士,方有我朝吏治海闊清明,鄉野庶民多有約定俗成的陳規陋習,賢者治世,不在至清,至清則無魚,亘古不變。」
我不置可否,轉身便以雷霆之勢一級一級往上提拔官員以補充朝堂,又在鄉間聘請苦無出路的讀書人為公學講師,每村由里長和村民共同推舉選拔一位民夫識基本用字,為鄉間基礎官員,俗稱「吏」。
官須學富五車,吏只需人情通達能基本識字即可。
秦時的聚族而居在幾百年士族屯田隱戶的影響下,小宗族的力量愈發孱弱。
百戶為里,五里為鄉。
兩京及州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
里…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