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砍三國之禦寇》[騎砍三國之禦寇] - 第7章 想造反嗎

此時天下各州,說到對太平道最為信奉,與黃巾起義最有淵源者,便是青州了。
因此,即便張角兄弟皆已亡故多年,相隔第一次黃巾起義更是時間久遠,八年後的青州依舊狂瀾再起,出現三十萬黃巾聚眾造反。
上一次,在張角兄弟的帶領下,黃巾雖然短暫持續了九個月,面對東漢官兵各路豪強這些敵人,也出現多次被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尷尬局面,但也勉強能算個各有勝負。
這一次,卻實在太過不堪。
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開始聚集三十萬人,聲勢浩大,前期倒是讓一些州郡官吏聞風喪膽,兵鋒所向皆棄城奔逃,結果真正碰見敢於接戰者,便是一場失敗接着一場失敗。先是被公孫瓚以兩萬騎兵大破,再被曹操萬餘人大敗,
攻泰山,被太守應劭引三萬人據城相抗,被斬首數千,無奈退卻。
攻渤海,在野外遭公孫瓚兩萬騎兵堵擊,三十萬人被打的四處逃散。
攻兗州,更加狼狽不堪,被曹操萬餘人馬從壽張攆到濟北,又是兩次大敗。
投降曹操,最大的原因固然是青州黃巾已被逼至絕境的無奈選擇,但為何會落入這般絕境呢,歸根結底還是起義軍自身無能所導致的。
西漢霍去病曾豪言有一萬人便可縱橫天下,他也確實言行一致,做出了相匹的壯舉。
而黃巾這樣的農民起義軍,人數再多,也被人瞧不上眼,實在是戰績太過差勁。
正因如此,與黃巾淵源最深的青州人,被天下人看輕瞧低的那份窩火感受最深。
當那甲士出言挑釁面露輕蔑時,可謂群情激奮反應甚大,各郡內的勇壯者更是紛紛上台,只是…又是一次接一次的失敗,讓眾人顏面盡失卻無言以為,滿腹怒火卻無處發泄,更有人黯然之下想到之前的不堪往事,更覺如被涼水澆頭,比身子更涼的,是胸中那顆本該滾燙的心。
王政登台之時,知他本事的僅吳勝幾人,雖有自信也有忐忑,而其他眾人雖大都覺得這少年毫無勝算,對他緊要關頭敢於挺身而出的行為卻頗為認可,已生出幾分好感。
到王政第一次將典滿掀翻在地時,眾人驚喜之餘卻又患得患失,又想或許是典滿大意輕敵,王政恐怕贏的僥倖,但不管如何已是給青州人搬回一些顏面,七分慶幸裏,終究是有了三分期待。
到那一記過肩摔出現後,典滿再一次倒地,甚至就此昏迷不醒,所有人一直壓抑的情緒終於徹底爆發。
此刻五官普通的王政,在他們眼裏的形象當真是如天神下凡一般。
無數人交頭接耳,相識者追捧誇讚,千言化成感嘆「好生了得」。
陌生者追問來歷,萬語儘是問號「此人是誰」。
效果很成功嘛!
眾人百態盡收王政眼底,他心中十分滿意,臉上卻絲毫不顯半分,施施然地行禮完後再轉身時,卻見那夏侯校尉已走到典滿身邊,擺著一副臭臉看了看,又踢了一腳,見對方仍未醒轉,一雙眉頭緊皺,甚為不滿地冷哼一聲:「不中用的東西!」
隨即不耐煩地揮了揮手,便有兩個甲士上前把典滿抬了下去。
似乎…做錯了…
從對方踢那一腳開始,王政心中便是一個咯噔。聽到那句話後,更是詫異之餘心生懊惱:
「媚眼拋給瞎子看了,竟碰見一個蠢貨!」
曹操欲在黃巾軍中推行角力訓練,王政作為後世人稍一思索便能明白其用意。
不同其他操練,作為帶著極大對抗性的兩人競技,角力既然有訓練,則必然有比賽,而比賽也自然會有規矩,會有名次,會有獎勵。規矩讓青州軍增強服從性,改善懶散風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