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電腦,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融合電腦,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 - 第十八章 大氣

第十八章大氣

在這第一批芯片製造完畢之後,陳岳總結經驗,研究改進,重新調整了一下機器的參數,隨之開始了第二批芯片的製造。

此刻陳岳已經放棄了原定的6000納米製造工藝,只想着能穩定的造出一萬納米工藝性能的芯片即可。

一萬納米的芯片看似十分落後,但仍舊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因為在工業領域,有太多的地方其實根本就用不到那麼先進的芯片的。

就譬如一些接近機器底層的控制芯片,它的作用可能僅僅只是接收一個命令,然後將機械臂前伸、後拉、向左向右之類的簡單控制而已,需要多複雜的芯片?

甚至於一萬納米的芯片都完全夠用。

而,現在的陳岳,卻不得不將搜集自火星基地的高性能芯片應用到這裡。因為除了這些芯片之外,別的他根本沒有。

如果自己能製造出性能穩定可靠的一萬納米工藝芯片的話,便可以將之前那些高性能芯片全都替換回來,然後用到更關鍵的地方去。

事實上,近期以來,陳岳已經主動放緩了機械人的製造速度,就是因為芯片儲量不足了。

據陳岳估計,現今自己的工業圈裡,等一萬納米工藝芯片穩定產出後,至少可以替換當前芯片總使用量的十分之一。

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可以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在一番調整之後,這第二批一千枚芯片,在將良率標準調整為達到一萬納米工藝芯片的性能――它的工藝仍舊是原定的六千納米,但性能僅能達到一萬納米工藝――之後,良率總算不再是可憐巴巴,滿是諷刺意味的零蛋,而是達到了5%。

有五十枚芯片達到了標準。

陳岳繼續改進,繼續研究,繼續調整。如此反覆兩年,陳岳最終將良率穩定在了55%。

這已經是極限了。受限於儀器硬傷,良率已經不可能比這再高。

折騰了這兩年,陳岳總計生產出了約兩萬片達到標準的芯片,並逐漸替換到了各種機器設備和機械人的身上,以觀察它們的性能表現,為後續迭代提供依據。

在良率穩定之後,陳岳開始嘗試着增加產量。與此同時,第二條芯片生產線開始籌建。

這第二條生產線是陳岳在第一條生產線的基礎和經驗上,全新設計的一條。

這兩年來,陳岳的工業基礎也出現了一定的增長。各類型工廠紛紛從原本的定製化通用工廠之中獨立了出來,開始實現專廠專用。譬如專門的電線廠,刀具廠,硫酸廠,乙烯廠之類。

原本的電線廠和刀具廠之類涉及金屬的甚至都是同一個廠子。多功能鑄造機又生產電線又生產刀具,效率很低。現在則不一樣了。

工業基礎的增長帶給了陳岳更多信心,讓他有足夠的底氣去建造第二條芯片生產線。

全新工藝的硅提純廠,全新工藝的濕洗工藝,全新研發的光刻機……

當第二條芯片生產線建造完成的時候,第一條生產線已達到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