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公主》[盛唐大公主] - 第19章 上官婉兒

損失的版權費可不僅僅是保健球這麽一項而已,上次讓閻立本拿去試驗的曲轅犁在經過長時間的實驗之後,發現好用的很。
於是閻立本上奏,希望皇帝能將這種犁推廣全國。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拍馬屁,居然還起了名字——公主犁。
關鍵李治居然還同意了!笑嗬嗬的讓閻立本專門去做這件事情。
為了不讓他過勞死,讓他專職右相的工作,司平太常伯由一個叫楊日方的頂上。
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李月辰一臉的無奈。
公主犁……你們這些人敢把名字起的更難聽一點嗎?
不過她也懶得反駁,反正既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叫什麽就隨便吧。
隨着天氣一天天逐漸熱起來,傳來了一條不太好的消息。
李績病了!而且病的很嚴重!已經到了不能下床的地步。
收到消息的李治讓兼任太醫令和尚藥局奉御的劉神威儘力配合,務必要把他給治好。
畢竟現在的李績年齡大了,病到這種程度,一旦治不好,恐怕剩餘壽命也就到頭了。
但劉神威檢查之後表示自己似乎也無能為力,讓李治一時之間難過的很。
這位老臣可以說是他的堅定支持者,如果當初沒有他的幫助,就算自己跟武媚娘最後能搞死長孫無忌,恐怕也要很長時間。
有幾位大臣上奏說不如找些外面的修行之人看看有沒有辦法,但是被李治拒絕了。
這裏面的原因,李月辰也聽說過一些。
李治剛剛被立為太子不久的時候,太宗李世民已經開始沉迷吃丹藥。
不光自己吃,還偶爾賞賜給兒子女兒,還有大臣們吃。
當時有個叫王玄策的外交官從天竺帶回來了製糖的工藝,隨行的還有一個天竺方士。
這傢伙說自己已經兩百多歲了,長生不老,會煉仙丹。
李世民讓他煉,他說缺乏材料,現在能煉的都是些普通丹藥。
於是太宗就一邊派人幫他找材料,一邊吃他煉出來的普通丹藥,沒多久就病死了。
當時也沒人把李世民的死亡原因歸咎於這方面,李治當了皇帝想送那個方士回國,結果他好像是喜歡上長安這個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了,不想走了,就一直留在這裏。
李治搞死長孫無忌不久,家族遺傳病就開始犯了,那段時間每天都被折磨的難受。
結果這個方士又來到皇宮裏面,忽悠李治說自己能煉製仙丹。
本來李治還有點心動的,結果李績直接站出來說「快拉幾把倒吧,上次見你還是壯年呢,現在自己都滿臉皺紋頭髮都白了,哪兒來的臉說自己長生不老?」
李治一聽感覺說的有道理,從那以後好像也算是悟透了,哪怕再難受都沒動過吃仙丹的念頭。
所以現如今有人上奏煉製仙丹去給李績吃,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雖然心中難受,但也不能不管國家的事情,現在李績病重臥床,必須有能接替他的人才行。
所以李治召回了裴行儉,封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
李月辰生怕李治因為這些事情難過的犯病,所以每天都抽出很多時間去陪他說話聊天。
並且還去找了幾個哥哥,告訴他們最近李治心情不好,沒事了就過去陪陪他。
所以最近李治身邊總是有人陪着,倒是一點都不無聊。
李月辰的做法還是非常有效果的,至少最近明顯感覺到李治對孩子們都比平時更加親近了。
就連庶出的兩個女兒,也不像平時那樣的冷淡了。
然而事情總是沒有那麽順利,六月份,冀州突發大暴雨,積水最深處超過一丈,毀田近五千頃。
七月份,劍南道十九州大旱,近四十萬戶受到旱情的困擾!
朝堂上大臣們吵成了一團,卻很難拿得出一個解決的辦法。
讓本來就心情不好的李治回到延英殿之後忍不住大發脾氣,把桌案都踢翻了。
常言說天子一怒便是血流成河。
現在李治在氣頭上,周圍的人基本都是噤若寒蟬,沒人敢在這個時候去觸皇帝的霉頭。
這種壓抑的氣氛籠罩在皇宮裏面,讓本來就心情不好的李治更加暴躁。
聽說了這個消息的李月辰心中一樣着急,畢竟這個年代,糧食產量底下,賑災不是說說就能搞定的事情。
李月辰現在雖然不敢瞎說什麽,但總要試試,說不定能夠以小孩子的笨辦法給他們一些靈感呢。
她到不指望能給出什麽解決方案,只是想辦法讓李治冷靜一點,不然真的容易犯病。
第二天,李月辰照例去陪李治和武則天。
現在除了她之外,其他幾個孩子也就李弘還敢過來。剩下的那幾個,生怕撞在霉頭上。
李月辰趴在李治身邊的榻上,看到他手裏的保健球都不轉了,想了想,最終還是開口了:「為何近日阿爺如此不開心?」
「唉……」李治嘆了口氣,伸手摸了摸她的腦袋,「辰兒若是知道如何解決饑荒,我便會開心了。」
李月辰雙手撐著下巴,眨了眨眼睛:「饑荒,讓隔壁州縣將糧食調運過去可行嗎?」
聽到這小孩子的言論,李治搖了搖頭:「那隔壁州縣沒了糧,如何解決?」
「再從隔壁調可好?」李月辰問道。
「按照辰兒所說,豈不是要一路如此到海邊去?」李治放下手裏的保健球,「那海邊的子民如何解決?」
「捕魚可否?」李月辰問道。
這話一出,倒是讓李治和在旁邊搖頭苦笑的武則天都愣了一下,隨後對視一眼。
「嘶——」
李治深吸一口氣,抬起頭道:「這……」
旁邊的武則天點點頭:「此法雖不完善,但可一用。若是互相搭配,魚以炭火熏之,也可長途運輸。」
隨後兩人就開始以這個問題的可行性討論起來。
這是目前李月辰作為一個小孩子能想出來最合理的辦法了,點透了李治和武媚娘,也算是為遭災的民眾做出的一點貢獻了。
她沒有繼續多待,說聲告退就離開了。
但她心裏很清楚,這辦法根本不能徹底解決這個時代糧食短缺的問題。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糧食產量的問題。
可雜交水稻這玩意兒……她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這四個字上,至於具體怎麽做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