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更深層的認知》[一個更深層的認知] - 一個更深層的認知第1章  第一章

大家都在說方法技巧,我說一個更深層的認知吧。
語言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抽象階梯。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語言根據其抽象不同分為若干等級,從而形成了一個階梯。
在這個階梯上,抽象等級越低越靠近現實,越高越脫離現實。
讀者在接收信息時,等級越高的語言給出的信息越少,表現得就越空洞。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是吃飯,說吃飯當然沒問題,還可以怎麼說呢?
用餐、膳食補充、維持生命、吃食堂。
我相信聽到不同詞語,你的反應和理解是不同的。
其中維持生命是最抽象的,聽了後不知所以,而吃食堂是最具體的,聽了之後,立刻就有了畫面感。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具體可以看下下邊這張表格。
圖片選擇陳小五寫作訓練營視頻課截圖圖片中五個層級只是舉例,我們還可以繼續向上概括,或者向下具體。
比如,關於吃飯,還可以具體到吃黃燜雞米飯,吃不辣的黃燜雞米飯等等。
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概括,就說明,你寫的文章里,語言處於較高的抽象階梯。
較高的階梯給讀者的感覺,就是像你說的那樣,感覺什麼都說了,又感覺什麼都沒說。
舉個例子:甲問:你吃的啥?
乙答:吃的飯。
抬杠當然沒問題,但是,如果正常聊天,這明顯不夠。
因為甲想知道更具體的內容,乙回答的時候,要用比甲更低的階梯上的語言。
也就是,具體吃的啥。
事實上,根據你的說法和我的教學經驗,你的根本問題在於,寫的文章里抽象階梯不明顯。
換句話說,大部分語言處於同一階梯上。
語言在抽象階梯上不分層,而且基本都處於中間階梯的語言。
比如,張三很痛苦,趙四很開心,王五很難受,等等。
這些語言的確能表達你想說的內容,但是,給人的感覺很混沌。
這種混沌感的來源是,讀者既不直到你寫這些話的目的是啥,又不知道人物更為具體的行為動作是什麼。
這類語言在抽象階梯中,我管它叫做概括語言。
中間階梯的語言有且只有一個作用,就是連接更抽象的語言和更具體的語言。
如果文章里大量出現中間階梯的語言就會導致文章乏味、無聊、混沌,似乎都寫了,但又不知道寫了啥。
很多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