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生命的頹敗美感》[展現生命的頹敗美感] - 第一章

強烈的視覺衝擊,用以展現生命的頹敗美感。
如《源氏物語》中悲與美的情懷,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朦朧、含蓄、哀傷之美,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對情感的抉擇,人類糾結的內心與兒童的天真爛漫,還有那淡淡的憂傷。
日本人喜愛白色,白色像雪,純潔而高貴。
但雪有藏着寒冷的肅殺之氣,也容易消融。
這個從有到無的過程中,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無常的哀感。
物哀文化,與日本人的感傷性格非常契合。
日本四周環島,一直都是一個美麗的國度。
有着獨一無二的富士雪山,有着清晨朦朧的陽光,有小橋流水,還有曲徑通幽。
美麗的富士山凋敝的富士山這類氛圍之美,環境之美,以及畫師筆下的草長鶯飛和作家筆下落英繽紛。
這些真實與虛擬的美,就是物哀文化。
「悲與美是相通的」,這是物哀文化強調的重點。
比如白雪會消融,滿月會變殘月,花開也會凋零,這些帶着遺憾的美,就是物哀文化的精髓。
附錄.物哀論」百度詞條」日本的詩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樂旋律單調,日本的舞蹈動作緩慢,日本的繪畫很少追求濃艷的色彩……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結造成的,你相信嗎?什麼是物哀?
「物」指自然萬物,「哀」即悲哀,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
中國古詩詞中有一些詩句,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邊落木蕭蕭下」、「昨夜星辰昨夜風」、「平林漠漠煙如織」……都表達了因自然景物而誘發的一種哀傷情緒,與日本的「物哀」十分類似。
然而這樣理解並不全面。
物哀的含義比悲哀廣。
葉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
「在美的形態上『哀」已經不是悲哀的同義語,因而本居宣長」十七世紀日本學者」將這種『哀」的感動稱作『物哀」。」
「對日本文藝中的『物哀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悲哀美」。
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對他人悲哀的共鳴,乃至對世相悲哀的共…

待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