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10章 兵逼閩南,江南震動

廣東省肇慶府
「大捷!大捷!」
年方二十齣頭便從翰林庶吉士被李炎簡拔為中書舍人的王夫之大步流星,叫嚷着跑進府衙。
「瞿公!呂公!陳公!諸位同僚!」
「惠州大捷!」
府衙兩邊廂房、門房裡辦公的中樞要員們無不放下手中工作,探頭而出。
自前幾日皇上在殿前與諸臣工言語激烈對峙之後,皇上不與眾人商議,獨自領軍東去。
所有人心中都無不高高懸起
一方面是對皇帝這種不講理的「小孩子習氣」、「正德作風」感到氣悶;另一方面也確實擔心這九五之尊有個三長兩短,短短三年之內大明就要死第四個天子了。
此時忽聞捷報,眾臣心情頗為複雜
一方面總算是塵埃落定、未有意外,甚至士氣也為之一振;可另一方面皇上畢竟是繞過了自己這幫「國之肱骨」,直領大軍獲此殊功。
「而農且坐下細說」
還是瞿式耜先鎮定了下來,將王夫之帶入大廳,坐下之後再一一說來。
「陛下親率五千……」
「此戰計俘敵五千餘,斬首近萬,其中韃虜八旗部近四千眾,虜將李成棟、佟養甲具授首。」
三位閣臣聞言撫須長嘆
門外一眾圍着的大小官員無不目瞪口呆
明軍崩潰之際,大明天子親率數百騎兵,帶着龍纛衝鋒陷陣、收攏潰兵、斬將奪旗!
這是嘉靖、萬曆的子孫?
他以為他是李世民還是劉秀?
可無論有再多的腹誹,他們也已經明白了一個基本事實
從這一刻開始,這位年方弱冠少年天子的皇位就已然固若金湯。
經此一役,這位新君證明了自己抗戰的決心,如果說之前各路抗清力量對於這個偏居兩廣的殘餘小朝廷更多只是觀望的話。
那現在,無論是西南、湖廣的農民軍殘部還是浙東、福建的魯王、鄭成功至少都不得不對肇慶朝廷報以表面上的尊敬。
就憑羅浮山下鐵馬金戈、親冒矢石的奮力一衝;就憑亂軍叢中、巋然不動的風卷龍纛。
那些尚在各地苦苦支撐的諸路兵馬,無論是否遵從明廷號令,都得對這位少年天子頭上的「天下大義」尊重三分。
「陛下現在何處?何時班師回來啊?」
陳子壯開口問
「據來人說,陛下戰後並未班師,而是率大軍直奔漳州。」王夫之接着答道
瞿式耜聞言皺眉,此戰兇險萬分,已是將聖躬置於險地,漳州位於福建乃是清軍控制地界,若是深入太多,未免恐有所不測。
……
福建省,漳州府城下
無數明字大旗沿着城外軍陣獵獵招展,簇擁着中間高聳的金黃龍纛。
黑壓壓三萬多大軍壓地而來,大軍前面是abc 被押着的李成棟部戰俘。
推肩撞背,吵吵嚷嚷的一眾俘虜在鋒利的刀矛下,被推攘向城池之下。
廣州總兵余龍下馬跪地,對着龍纛下騎着戰馬,身罩金甲黃袍、按劍遠眺的李炎請示
「陛下,贖罪營abc 人已驅至城下,是否開始攻城。」
李炎微微點頭
「嗯,開始吧」
之前惠州博羅一戰中俘虜了四千清軍漢卒,這些人中除去一小部分後來依附於李成棟的新兵外,剩下abc 餘人具是李成棟部的老卒了。
這些人跟隨李成棟從揚州打到廣東,手上或多或少都是犯下罪孽的。
戰勝之後,如何處理他們就成了一個問題,最終李炎決定學習前蘇聯在二戰時的政策,把這些「問題士兵」統一編為「贖罪營」,讓督戰隊押着應用於攻城時打前鋒。
雖然蟻附攻城在這年頭兇險萬分,但李炎也承諾,只要參與過三次攻城,或者在某次戰役中表現突出,便可既往不咎,當場釋放。
李炎事實上也有着另一翻番計較,據他所知,這時候的清軍中真正的滿蒙漢八旗其實沒有多少,滿打滿算能有個十一二萬就頂天了,其中滿八旗也就五六萬上下。清軍主力事實上是以投降歸附的漢軍為主,比如李成棟部。
以這些投降被俘的李成棟殘部先登攻城,可以有效瓦解動搖城中同樣大多出於李成棟部的漢軍士氣。
「攻城!」
「攻城!」
青紅兩色的三角令旗前後揮動,千餘督戰隊抬矛揚刀,隨着整個陣列向前擠壓,「贖罪營」的abc 多士兵只得提着簡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