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0章 御前會議,軍制改革

財政困難的到解決之後,李炎的心思也活絡了起來。
之前他已經讓李景興、郭恪開始在肇慶府周圍徵募士兵,也已經有四千多人,當然,這些剛剛應徵的青壯還沒有真正形成戰鬥力。
不過李炎卻是已經想通過李景興他們來嘗試改變這時候大明軍隊中墮落腐敗的成例。.
明朝立國之時,在軍制上建立了衛所軍戶制,簡單來說就是軍屯。
朝廷給各個衛所分有田地,軍戶們平時組織耕種,上交糧食,戰時披甲持械,編入軍隊。
而士兵的糧餉就直接從屯田所得分發提供,正如朱元璋吹噓的那樣,「朕為國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不過這種制度卻並非什麼千秋萬代之計,事實上衛所制度在太祖、成祖建國初期時自然戰力彪悍,仁宗、宣宗也還算能夠維持。但自從「叫門天子」朱祁鎮土木堡之後,隨着大量勛貴和精銳衛所力量的滅亡,成為了壓垮這一制度的重要一錘。
究其原因,其實無非封建王朝的根本問題:「土地兼并」。衛所制度的前提是要能夠有足夠土地讓衛所軍戶們組織生產,自給自足。可明朝中期以後,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在外部,地方有背景的豪紳大族、各地宗室王府、太監外戚,甚至還有天子的皇莊都在蠶食吞併衛所軍屯土地。在內部,那些世襲罔替的衛所高級軍官也隨着腐化墮落,最終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地主,將剩下的軍屯土地視為私產,把衛所軍戶看作自家佃農。
如此狀況之下,軍戶們不堪壓迫,紛紛大量逃亡,剩下沒跑的也退化成了軍官的私人佃戶,更談不了什麼戰鬥力了。
最終,到了嘉靖時期,衛所軍制的崩壞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就連朝廷和皇帝也不再抱以期望。所以才會有後來張居正支持下,戚繼光戚爺爺招募編練新軍,剿滅倭患,防備韃虜。
而萬曆以後,明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就逐漸以領軍餉銀兩的募軍為主了。
但到了崇禎年間,就連募軍也開始崩壞了,九邊軍將把士卒視為私產,喝兵血、吃空餉成為常例,再然後國家財政拖垮後,便連這點被層層盤剝軍餉都發不出來了,邊軍將領世襲罔替,徹底淪為軍閥做派,尤其以遼東為甚。
這導致整個大明朝的軍隊戰鬥意志極低,當清軍入關南下時,只要能承諾發軍餉、給飯吃,便會有成片成片的「大明將士」們倒戈投降,而那些把軍隊視為財產的軍閥們又怎麼會為了朝廷損害自己實力?無不望風倒戈而降。
所以想要擴軍,第一個擺在李炎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杜絕或者緩解這些大明軍隊的痼疾。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軍制崩壞、軍隊腐化墮落,欠餉、貪腐嚴重,軍閥化嚴重絕對是極其重要的一條。
想到這些,李炎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天就召集三位內閣大臣和各個主要部門負責人開了一次軍政會議,而討論主題也很簡單,那就是擴軍和軍制改革。
「陛下,臣以為規範改革軍制,雖是好事,畢竟自甲申以後,國家淪喪,顧不得許多,乃至於軍旅統帥混雜,調動複雜,若能統一軍制、隸屬、號令必能增健戰力。不過…….「
瞿式耜作為首輔,最先獲知了李炎的想法,先是表示贊同,但卻也潑了冷水。
」軍制改革是大事,自萬曆以來,軍中以兵為私、視軍為財,哦,也就是陛下所言的「軍閥作風「已為常例,若是朝廷改革過激,只怕……有蕭牆之禍啊「
瞿式耜話說得委婉,但這意思大家都聽得明白。旁邊站着的一眾大臣也在思索着。
李炎自然也曉得瞿式耜所說,這些各路兵馬總兵、指揮使大人們目前雖然看起來忠心,可要一旦觸犯了他們的個人利益,誰知道會不會鬧出一個清君側或是直接投了清軍?
故而,想要改革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