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4章 資本主義萌芽

在番禺港足足又待了三日,李炎這才帶着浩浩蕩蕩的隊伍轉頭向南海縣佛山鎮駛去。
好在之前到廣州城時,同行的新任工部右侍郎胡璇就先行一步去佛山了。等李炎到佛山,胡璇已經在這待五天了。
要說胡璇也的確是名幹練之臣,僅僅五天時間,上下走訪、詢問,便已經結合查閱資料,對佛山目前的現狀有了初步判斷。
只等李炎一到,一份工作報告就擺在案頭,胡璇一旁解說之下,李炎也對佛山鐵冶有了具體認識。
佛山雖說只是南海縣下的一個鎮,但規模卻不小,甚至和此時作為廣州府府治所在的南海縣城相比,差距也不大。
根據胡璇跟當地一些官吏、富戶初步了解,佛山鎮至少生活着六萬人口,而這六萬人中有一萬多是各類工匠,而其他人也大多是工匠家屬以及給這些人提供服務的商販一類。
而在這一萬多工匠當中,又以煉鐵、鍛鐵、泥瓦等與冶鐵業直接相關的為主。
經胡璇大致估計,與冶鐵業直接相關的工匠大致在七千人左右。這樣的規模別說是在廣東,乃至在整個中國、整個東亞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在天啟、崇禎年間,佛山每年的冶鐵量不低於五百萬斤,並且還向海內外出口數以百萬計的鐵質器具,還承包了不少北方備虜、剿寇所用軍械,全盛時期幾乎佔了江南冶鐵的小半壁江山。
當然,既然說是要重整佛山冶鐵業,那就是因為現在的佛山鐵冶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
按照明朝定製﹐宮廷和官府所需用物品﹐都通過歲辦或採辦形式﹐取之於各行業的商民,商民上供物品「答應上務」或「答應公務」。
而作為明朝最大的民營冶鐵集散地,佛山爐戶「答應」的鐵器包括﹕鐵鍋﹑鐵灶﹑各種軍器﹑鐵釘﹑鐵線﹑煎盆鑊等。
崇禎五年﹐明朝政府在廣東「裝造五大戰船」﹐需用大量鐵釘。佛山鐵釘行蠹(即幫辦的爐戶)帶差沿村詐索。不該「答應」的爐戶也在聚斂之列﹐強行「取辦」﹐致炒鑄各行雞犬不寧。
官府的強行攤派﹐嚴重阻礙了佛山民間鐵冶業的發展﹐引起爐戶的反抗。天啟二年(1622)發生炒鑄七行工匠的罷工反抗﹐崇禎六年又發生耳鍋匠﹑鋸柴及諸爐戶的反抗事件。
自崇禎十四年起,隨着中原動亂、漕運堵塞,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就大幅度下滑,而佛山是一個以民營冶鐵業為主的工業城鎮,沒有市場自然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就不會有資本積累,大量的民營作坊無法維持,紛紛破產。
這一番講述聽得李炎瞠目結舌,他記得高中的時候,歷史老師和教科書上都講過,在明朝中後期,中國部分地區已經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此次巡視廣州,從番禺港到佛山鎮,他可謂是大開眼界,有通過長途國際貿易賺取巨額利潤的海運大亨;有通過造船、統購、倉儲、販運為海運配套而家資巨萬的商業富豪;有僱傭上百工人冶鐵、鍛鐵生產商品出口國外的實業大佬;有通過為這些大量冶鐵、制鐵企業提供原材料、生活消耗品的第三產業龍頭……
在番禺港里,一座座寬大的碼頭人聲鼎沸,載貨量數萬斤的遠洋船隻你來我往,無數縴夫、船工、水手、搬運工還有依附於他們的商販、小店,這些本該北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們放下了鋤頭、成群走進繁華的貿易港口,不再像他們的祖輩一樣依靠土地生存。
在佛山鎮的工場、鐵鋪里,上千的工匠師傅揮動錘柄、汗流如雨,數以百計的冶鐵爐灶上空煙雲密布,十幾里外就依稀可見。數不清的煤炭、礦石,肩挑背扛、車拉馬駝,從廣東各地的鐵礦、煤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