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47章 諒山之戰(下)

崔慶宇從列陣、開炮,接戰,到全軍崩潰
都敗得莫名其妙
這仗什麼時候,是這個打法了?
就像二百年後,清軍綠營碰見從蒸汽戰船下來的龍蝦兵一樣
莫名其妙的打,莫名其妙的敗
三萬多越軍,只是與對方近戰相搏,不過半個時辰,便全體大潰
明軍即使是在刺刀衝鋒之際,也保持了隊列整齊,毫無紊亂,步步推進
而越軍在受到第一輪齊射打擊之後,前排士卒頓時就傷亡慘重
燧發槍相較於過去的火繩槍,最大的優勢,就是隊列更為密集
故而線列步兵火力輸出更為兇猛
一波齊射過去,別說是越軍,便是明軍中的非精銳部隊,都得有所動搖
火器時代,戰爭較量的,便是軍隊的紀律性和意志力
越軍並非不是沒有火槍,安南雖然相較於北面的大明,火器技術的推廣更為緩慢。
否則也不會把十幾門從荷蘭人那裡買來的火炮當做秘密武器
但也是有自己的火繩槍部隊的
比如崔慶宇手下,便有兩千多裝備火繩槍和簡易火器的「神威營」
這是當年鄭祚他爹為了對付廣南阮氏,從荷蘭和葡萄牙人手中購買火器,組建的新軍。
但比起線列化的明軍,這些神威營,不過只是類似於過去大明邊軍的火器營,一樣的火器募軍而已。
武器又落後一個時代,根本難以抵擋
漫山遍野都是潰卒,越軍披甲率不足兩成
安南地區倒是也不缺乏鐵礦,尤其還有一個品位在亞洲名列前茅的廣寧煤礦
但奈何技術不行
相較於大明的佛山鋼鐵工業區,安南的冶鐵產能實在可憐
在朱由榔眼裡,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而明軍的鐵制甲胄,配備率超過六成,除了後勤輜重、炮兵以外,幾乎全員着甲。
中軍第一協滿打滿算,不過四千人,硬生生追着對方三萬人砍
尤其是側翼的馬營騎兵
戰前他們只是運動到戰場側後,做好衝擊準備,緊緊盯着戰場動態
只待越軍一潰,快馬利刃,以逸待勞
立即衝殺而出
清一色馬刀、長槊,所向披靡
這就是騎兵的作用,戰前襲擾,戰後追殺
崔慶宇身邊只有一二百騎兵,哪裡能顧到其他潰卒,只是狼狽逃跑
整個安南,撐死也就兩abc 騎兵
倒不是安南不想養更多騎兵,而是沒馬
這些騎兵,用的都還是矮小的西南滇馬
戰鬥的結果不言而喻
明軍一路追,越軍一路潰
不過越軍總還是佔有地利的
安南不比北方,山勢崎嶇,又多密林,非是大兵團和騎兵用武之地
難以長期追擊奔馳
出了諒山腳下一塊小平地後,崔慶宇還是成功跑脫
明軍兵力有限,也無法圍殲,只能停下腳步,搜山抓俘虜。
等消息傳到後面焦璉那,焦璉花了好一段時間才完全消化。
從白貴給出的戰鬥總結來看,這些越軍的戰鬥力,大概也就和清軍綠營相當,裝備上甚至還不如。
不過,就當白貴以為勝券在握,可以長驅直入,直抵肥沃的河內平原時
卻很快遇到了真正的阻礙
當年朱棣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
何嘗不是勢如破竹,但卻在此地陷入泥潭二十餘年
可見安南能穩坐東南亞霸主,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
明軍很快就知道安南這地方的厲害之處了
因為越軍大潰,流竄諒山以後
白貴向南追擊,立馬就冷靜下來
從諒山往南百里,俱是密林、山脈
越軍多是本地人,適應氣候、地形,而且這些山脈中,還隱藏不少山寨、村落
後世,對越反擊戰時,諒山山區可沒少給解放軍添麻煩
明軍都無從探知,不熟地形,而山林之中,又無法大規模急行軍,只能將部隊拆成哨隊,緩緩探路向前。
《孫子兵法》有言「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