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7章 烏合之眾

一身甲胄的李炎鞍下跨刀、腰別手銃,馭馬行在隊伍中央,身旁簇擁着諸多親衛騎兵。
身前身後數千親軍正列為長隊鋪展向前,肩上好不容易湊齊的上千優良鳥銃閃爍着金屬光澤。
他沒有將象徵皇帝身份的龍纛(古代繪有龍形的高大旗幟,象徵帝王親至)打出,那玩意太顯眼,遠遠就能看見,畢竟這是一場伏擊,若明朝皇帝都已經移向前線,那未免太假了。
不過他還是將其用馬車帶着,等戰事快結束時高高豎起,也可以振奮士氣,並有利於讓自己在士兵中建立威望。
昨天他離開肇慶時還有不少文官跪在殿前,就是不讓皇帝親征。不過李炎也未理睬,直接出宮與親軍匯合。
除了內閣三個輔臣和少數官員,送行的便只有太后、皇后和兩位嬪人了。
太后自是一番「意恐遲遲歸」,流了好些眼淚。李炎也好一陣安慰。
王氏握着李炎手倒是沒有什麼淚如雨下,只是紅着眼好生囑咐,二人又是縫的大氅、又是裁的披風,倒是讓他很是感動。
特別是臨行前王氏「君若有不忍言,妾絕不苟生。」
讓李炎頗有一番霸王項羽的感覺,也不知道是不是g。
事到臨頭,多說無益,最多無非就是一死嘛,反正伸頭縮頭都是一刀,說不定又穿越回去了呢?
三辰旗卷刀槍叢,一片河山兩色紅
……
李成棟和佟養甲各自率領親衛,分別駕馬在隊伍首尾。
隊伍前面是李成棟的一萬漢軍,其中除了他自己的數百親衛外,均為步卒,還有馬車拉着的幾門輕型弗朗機炮。
而隊伍後面,佟養甲麾下人數不多,卻都是八旗勁旅。這次他帶了三個牛錄的滿蒙騎兵,九百多騎加上隨軍所轄披甲奴和包衣奴共一千六百人。除此外還有正藍旗的漢軍八旗兵步卒abc 。
說起來佟養甲也是漢人,但佟氏一族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投了當時還叫後金的滿清,被編入八旗,算是早期帶資入股的。又加上與滿清皇族有姻親關係,所以他在滿清地位比普通的滿族旗人還要高得多。
約一萬五千人的隊伍輕裝疾行,一片身着藍色鑲鐵棉甲、頭戴纓盔的騎士中,佟養甲遙遙望向前方那兩座鬱鬱蔥蔥的山形,稍稍皺眉。
因為是奇襲,而且軍中騎兵不多,並沒有派遣偵騎,再說從潮州一路向惠州也沒有遇到像樣抵抗,滿清對於明軍戰鬥力向來沒什麼感覺,尚還不如那些個地方自行組織的抗清義軍。
隊伍前面的李成棟則更不以為然了,他曾是高傑的部下,隨高傑一起打過明軍,也和高傑一起降過明軍,對這支軍隊最為了解不過。
武器粗製濫造、士兵久乏訓練、剋扣糧餉士氣低迷還基本不滿員,這樣的軍隊很難讓人放在眼裡。
博羅山後坡上,李炎勒着馬韁,心中忐忑難安地等着山上觀察哨來報。
這次伏擊他整整動用了三萬多官軍,分六名明軍總兵或都指揮使管轄。幾乎佔了廣東官軍力量的三分之二。
當然,這些人馬不會都埋伏在兩側山後,那樣也太容易暴露了。
其中只有一萬多人埋伏在山後,另外兩萬則是要在開戰後抵達戰場的。
而這五千親兵則作為壓陣督戰和護衛御駕存在,以及在適當時間給予清軍致命一擊。
在山後另一旁,七門從廣州城上拆卸下來的佛郎機由幾頭騾子拽着,在這種居高臨下的事態下最能發揮作用。
「報!清虜前軍已入山口。」
「嗯,各部開始吧」
其實用不着他說什麼,早在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了,清軍前軍一進山口,明軍各部就開始就位,待其中軍到達伏擊中間點,戰鬥正式打響!
一名清軍漢兵走在路間,手裡持着長矛,遠遠能看到遠處山頭。
他原是明朝山東衛所的軍戶,被路過的高傑部給抓了壯丁,後來南京的弘光朝立了起來,原來屬於農民軍的高傑部又成了大明柱石。
再然後滿清殺來,他又跟着李成棟稀里糊塗地剃了頭,成了清軍。
正想着這次打廣州城是否能像之前打江南時撈些好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