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彰武》[季漢彰武] - 第11章 美稷單於庭

在陳冲還未就任之前,徵調匈奴出征的詔令便已跨過重重關隘,飛過層層山巒,到達太原晉陽,送抵並州刺史張懿手中。

實話實說,陳冲在鍾繇面前大罵張懿,說他任職期間一事無成,只養肥了白波軍,實在是冤枉了張懿。只因張懿接手的實在是個爛攤子,前人們沒人幹得比張懿漂亮多少,後人們連個接鍋的都找不到,張懿大可以說誰行誰上。

回顧並州設立之時,共有九郡,囊括河套山陝,約有數千裏之廣,為國家疆防之首。但百五十年來,漠北多有胡夷內附,前有匈奴、後有烏桓,加上鮮卑侵逼,待落到張懿之時,並州九郡,張懿不過堪堪控制西河、上黨、太原三郡,統共約三十五萬人而已。

而匈奴遷居並州百年,起初不過五萬餘人,歷任並州刺史雖遍設屬國,又強換單於,但匈奴百姓卻是年年生養,如今遍布並州五郡,約有五十餘萬之眾,增長高達十倍之多!如今並州之中,胡強而漢弱,胡亂之事自然多有發生:暗地裏與白波軍交易,也有白波軍通風報信,加上白波軍地處兩州之隙,張懿難有作為,也就理所當然了,朝堂之上的大人們心裏都有桿秤,所以也都沒拿張懿做文章。

張懿幾年下來心裏也有了譜,索性不再理會這些煩心事,移郡治至太原晉陽。東有太行,西有王屋,躲進太原,不問春秋,只待朝廷下令,要麽有下一個倒霉鬼前來接任,要麽把他免職回家。

但很顯然袁紹等人還是看好他的,隨詔令來的使者同時還有潁川名士辛評辛仲治,他特地吩咐張懿道:「大人暫且勉之,如此處功成,涼州之患暫安。我等便可朝中溝通,明公扶搖直上,指日可待矣!美稷之行,還望慎之思之,太原雖安,北地風沙傷人過甚!」

此言正中張懿心地,他與辛評別過後,連日安排人事。原先的州治晉陽在太原腹地,太原乃是並州膏腴之地,約有二十萬人口,近並州之半,因此並州士族也多在此處,北有陽曲郭氏,中有晉陽王氏,南有祁縣溫氏,正可謂群英薈萃,賢集一堂,是故張懿便將州治設在晉陽城內。

但要徵調匈奴,再待在晉陽便顯得不合時宜。徵調成軍非是一日之功,張懿身為此次徵調的主官,必須前往單於庭,與匈奴單於及諸王一齊交涉。而南匈奴的百年單於庭不在他處,正在西河美稷縣內。

事不宜遲,在陳冲剛至安邑之時,張刺史已帶著大隊人馬,從茲氏翻越呂梁山脈,將州治移到了西河郡治離石縣。恰逢前西河太守邢紀得知有人接任的消息,見到刺史便直接卸任述職,整個西河的大權便盡數落在張懿手中。

安頓兩日之後,張懿先令別駕從事秦宜祿前往羊腸倉輸送米糧至離石,而後又令武猛從事張楊點齊兩百精兵,隨後刻不容緩,徑直前往美稷。美稷雖與離石同在一郡之內,但卻相隔千裏,須得策馬狂奔兩日夜,方才能望見美稷的影子。

這便不能不說起西河郡的地形,黃河自青藏高原而來,沿着賀蘭山東麓一路向北,在高緯度地區遇上陰山山脈,掉頭向東衝出肥沃的河套平原。又因為呂梁等山脈的阻礙,折往南返,在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之間,用滾滾河水畫出一個巨大的「幾」字形。而西河郡便是這個「幾」的最後一豎給劈為兩截。

離石位於西河之東南,美稷位於西河之西北。而從離石至美稷,卻只有一條官道:從離石西行至藺縣,沿着大河一路北上,行至宣武縣故地。此地因百姓稀少已被廢棄,黃河在此處如同寫意般連畫五曲,河流緩緩,水草豐茂,正是匈奴人放牧的好土地。從此處渡河,再沿着湳水悠悠西行,美稷便赫然在望了。

美稷作為單於王庭,張懿從車窗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