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12章 凱旋而歸

塵土飛揚的道路上,黑壓壓的隊伍腳步聲響徹原野,一面高大巍峨、金黃燦燦的龍形大纛矗立在隊伍中央,周圍簇擁着數百騎兵,其中李炎也未乘什麼華蓋馬車,而是披着錦袍大氅,勒馬跨刀行在其中。
上萬大軍各自分為行列,綿延數里,矛頭、刀鋒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旌旗和盔纓隨着路邊草木飄然揚起。
比起李炎他們三萬多大軍出發前往潮惠的時候,此時凱旋歸來的明軍雖然隊列依然顯得散亂,但其中氣勢與凝重的氛圍已然大不相同。
這是一支見過血的軍隊!這是只要有人看到這支隊伍必然有的反應。
經過潮惠大捷之後,連戰連潰、一觸而逃的明軍將士第一次戰勝並全殲了上萬清軍力量,其中甚至還包括近四千八旗士卒。
雖然承受了極大傷亡,陣亡加上重傷超過七千人,但剩下的兩萬八千餘將士卻重新脫胎換骨,一洗過去散兵流氓的鬆散作風,有了一些堅韌堪戰的架勢。
攻下潮州府大部地區後,明軍將士一路打了近千里,歷經數戰,也已然力盡疲憊,鋒銳漸鈍。
於是李炎做了一番安排後決定班師,他下旨封張家玉閩南巡撫,並加獻城投降的趙任為潮州總兵。
又留下八千士卒由羅定總兵周洪、新寧總兵張世常所率,和那六千多獻城投降過來的士卒一起交給張家玉統領,令他以潮州府東部的佛耳山、以及北部的大仙山、東洋溪為防禦戰線,以警惕防備延平府、泉州府方向的清軍。
經過惠州府時又留下四個千戶abc 多人,最後帶着剩下一萬五千將士向肇慶進發。
望着氣質上總算逐漸向精銳轉變的明軍將士,李炎心中頗為自得。
潮惠大捷之後,這場勝利給他可謂是帶來了眾多正面影響,諸如對各路抗清力量樹立的威望和對肇慶小朝廷內的權威,乃至終於能夠掌控目前肇慶朝廷所轄數萬明軍。
除去留在閩南的張家玉和趙任等人、,其餘廣海衛指揮使龐剛、神電衛指揮使周嘉屏、廣州總兵余龍、均在軍中。.
————————————-
肇慶府城外三十里
上百名身着緋色袍服、頭戴烏紗冠冕,手持笏板的各色文武大臣分為兩班,列在左右。
四周內官支着華麗繽紛的絲綢傘蓋以及許多後世人叫不出名字的鐘鼓樂器,呼啦啦加起來總是有幾百人。
瞿式耜正色站在陣列最前面,身後則是兼管兵務的數朝老臣呂大器和尚在壯年,看起來頗為剛正的陳子壯。
眾臣工無不沉肅以待
如果說之前李炎剛剛登基時,大家還抱着所謂「眾正盈朝」、「剛正執言」、「致君父為堯舜」的想法
但當十天前來自潮惠前線的捷報不斷向肇慶小朝廷湧來時,所有人都明白,情況不同了。
此時剛登基的新皇帝,已然不再是當初被兩廣殘餘抗清力量和從福建逃來的遺臣們捧出來的一位「神像」或者說旗杆,而是一名親自御駕親征,用一場大捷收服了數萬大軍以及所有各地抗清勢力尊重的「光武、昭烈之姿」。
遠處數里外,一股煙塵升騰而起,喧鬧、腳步、馬蹄聲從對面不斷隱隱傳來。
一百多騎兵手持彩旗、長槊,分為兩列,朝這邊奔馳而來,而後於道路兩旁駐馬而立,作警衛狀態。
隨後又過了兩刻鐘的樣子,只見巍峨的金黃龍纛緩緩壓來,兩側近千甲士左右侍從護衛,中間又是數百騎士前後簇擁。
其實按道理來說,天子出行或親征,應是有一番隆重的禮儀規章,叫做「鹵簿」,即所謂:「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大概就是由御前甲士、戰車和一乾禮樂人員組成的龐大儀仗隊。
當然,當下李炎自然是湊不出這麼龐大的儀仗隊,但在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