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15章 北伐大誥

在決定了日後工作方向的戰略會議之後,整個肇慶小朝廷君臣們都忙碌了起來。
陳子壯帶着八名從都察院御史和禮部、吏部抽調出的中層官員組成一個臨時機構,稱為「校檢兩廣推舉行台」,讓肇慶、廣州、梧州等各個尚在朝廷控制範圍的府縣推舉若干士子,來到肇慶統一考察任用。
當然,也會有朝中官員所推舉的,一併招到肇慶統一考察。陳子壯定下的基本工作準則有三條,一是異地為官,盡量不把這些人安排到自己的鄉里;二是多用舉子,兩廣本地有不少自己就有舉人功名的士子,這些人不過是因為戰禍沒能參加科舉而已;三是內外互調,把朝內部分中低層官員派往府縣任職,再將部分府縣士子充入朝內。
如此三條原則之下,人才選用工作開始有條不紊的展開。
與此同時,新任提舉市舶司的戶部侍郎張同敞也領着十幾名官員準備向廣州而去。臨走前李炎把一千親軍交給他,並且下旨讓目前正在廣州的陳邦彥輔助其工作,張同敞還可以隨時動用由陳邦彥所節制,位於廣州的abc 士卒。
這些安排當然是為了讓張同敞對未來市舶司設立後海商們可能的反撲做好準備。
畢竟,所謂開海看似只是當初大明建國時禁海的祖訓,可事實上根本不是如此。
大明還有太監不可干政的祖訓呢!也沒見着誰守了,連「掌印太監」這種內相都搞出來了呢。
禁海的真正原因在於朝中大臣、沿海士民與走私海商相勾結,共同逃稅,又通過對民間海貿進行禁止來達到壟斷海上貿易用以牟取暴利而已。
雖然甲申之後,那些個朝中有利益勾連的大臣早死乾淨了,但這些多年來形成壟斷,勢力龐大的海商們卻依舊有着不小能量。開海、設立市舶司其實就是從他們嘴裏搶肉吃,李炎當然擔心這幫人會做出啥事來。
好在這些海商再牛掰,力量大多也只在海上而已,商品貨物總是要向岸上運不是?只要一上岸,你還能打得過動不動兩三萬的朝廷大軍?你的船能跑,碼頭還能跑嗎?
所以李炎給了張同敞四千兵馬的權限,就是讓他學會「便宜行事」
————————————-
公元一六四七年
滿清順治四年
同時也是大明光烈元年
改元後,全新出爐的「光烈帝」李炎先是帶着瞿式耜與一干大臣在城北搭建的簡易祭台前,進行了一場潮惠大捷後的獻俘儀式,因為位於北京的宗廟已然落入敵手,所以只能面向北方好生祭拜了一番。
宰了幾十個滿蒙八旗俘虜的腦袋,撒血旗前,又以三牲祭祀天地、祖宗,李炎又面北而跪,好生自我檢討了一番,眾臣工自然又是表了一堆「恢復社稷」的決心死志。
這儀式也算再次昭告了李炎的地位與權威
而後,在儀式上,李炎讓首輔瞿式耜宣讀了由中書舍人王夫之起草,再經李炎批閱增改通過的新朝廷第一篇綱領性文件:《北伐大誥》
所謂「大誥」,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文學體裁,始見於《尚書》。乃是周公輔佐周成王時,諸侯管叔、蔡叔、武庚聯合淮夷作亂,周公率兵東征,出師前,以成王的口吻發表誥文,申述所以東征的理由。
此後,「大誥」就成為了國家發佈重大政令或者發動重大戰爭行動時告知天地臣民的宣言,是朝廷所有文書中最重要、最嚴肅的一個。
君臣商議之後,就一致認為,已然明確建立起的綱領應當以如此鄭重的形式定下來,並且讓所有心向大明,志在抗清的勢力、軍民見到剛剛建立的光烈朝廷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