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1章 武器問題

李炎的想法也並不複雜,一方面通過向軍中派駐文官統計軍功,既能一定程度上限制虛報軍功等不良現象,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部分監視作用。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參軍、主簿是軍中主將的屬下,但又不能由主將任免,既不可能干涉的到主將決策,又能讓主將有所忌憚。
接着,一眾君臣又討論了一個多時辰,從糧餉問題到募兵工作,從轄制問題到文武分野,嘰嘰喳喳鬧了半天,總算定下了一個基本方案。
首先,撤銷現有的衛所、募兵編製,重新設立都督府統一管轄。
在這一點上,瞿式耜、何騰蛟是主張直接使用過去的五軍都督府編製,但李炎卻是贊同了呂大器的觀點。即現在局勢已經不需要過去那種五軍分立的分權思想了,當務之急,不如直接學習太祖皇帝打天下時建立的大都督府,由天子親任天下兵馬大都督。
不過李炎取「驅除韃虜、光復中華、重昭社稷、救濟斯民」北伐口號中的「光復」二字,給這個大都督府重新定名為光復軍大都督府,新編軍隊也以此得名為「光復軍」。
大都督府設立大都督同知一人,大都督簽事一人,大都督長史一人(均為正一品)。
大都督之下才分轄前後左右中海六軍都督(從一品),同樣設有同知、僉事、長史(正二品)。
其中海軍都督府是李炎所提議設立的,這是他打算留給鄭成功的位置,畢竟之前他已經封鄭成功為左都督,現在降人家官肯定不合適,乾脆給鄭成功專門設立一個官職衙門。而且在李炎的初步設想中,北伐滿清,鄭成功的水師將會有極大作用,獨設一軍也是早晚的事。
而其中的長史一職便是李炎所提出的駐軍文官,他還指定首輔瞿式耜為首任大都督府長史,並且以此為成例,日後大都督府長史均由內閣首輔兼任。
到這裡,這個光復軍的編製與之前明廷軍制差距還不大,關鍵在於五個都督府之下。
由於廢除衛所,每個都督所轄部隊便不再以衛所區分,而是直接以一個新單位「師」為單位。
每都督轄前後左右中五師,師主將為總兵(正三品),以副將、參軍為佐(從三品)。
每師又轄若干營(無定數),營主將為參將(正四品)或游擊(正五品),以參佐、主簿為副(正五品或正六品)。
其中參將為師的常備主力部隊,而游擊則類似於後世「獨立師」、「獨立團」的側翼部隊。
再往下就是按照此時明軍募軍的一般編製,由哨總、把總、千總之類的轄制了。
除了編製之外,朝廷還重新理清了各品級武將所應授予的散階,比如各師正三品總兵授予昭勇將軍銜,正四品參將授明威將軍銜,這就類似於後世軍銜制度了。
除了編製問題以外,就是擴軍工作了,有了一百萬兩銀子底氣的李炎出手也闊綽了許多,先拿出十五萬兩銀子出來,由兵部官員出面,讓親軍配合在肇慶、梧州、廣州、惠州、潮州等地設卡徵募青壯士卒。
以明朝後期的募軍待遇,應徵就給五兩安家銀,入伍後又給餉銀每月七錢,一年約九兩。
而與此同時進行的則是裁撤解散軍中四十歲以上老弱,重新補充以十五歲以上,三十八歲以下的青壯。
兵部規劃預計,此次擴軍大約兩萬abc 人,再算上被裁撤的老弱,整編後的兩廣明軍應在五萬人左右。
在充足資金的潤滑下,這架吱吱呀呀的「袖珍」國家機器轉動了起來,兵部開始組織外派官吏,與此同時,之前計劃徵募人才的陳子壯的工作也取得了進展。
約四百名來自兩廣、湖廣、福建各個府縣推舉的原朝中離職官吏、未出世的舉人、秀才等都向肇慶匯聚。
——————————-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