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第21章 武器問題(2)

——
郭恪擎刀候在校場一旁,陪護着天子左右視察
校場之中,塵沙飛揚,新分來的一批千餘人青壯已經在此報到,正在老兵的呵斥聲中進行簡單隊列訓練。
軍制改革敲定之後,李景興、郭恪、趙紀三名親軍將領也得到了新的職務。李炎只留下了一千兩百精銳親軍作為宿衛,剩下的所有親兵均重新編入光復軍都督府體系。
目前兩廣的五萬大軍統一編為光復中軍都督府,暫不設都督,分管五師,前師位於廣州,以原廣州總兵余龍為前師總兵;中師位於肇慶,以原廣海衛指揮使龐剛為中師總兵;右師位於漳州,以之前率軍降明的趙任為右師總兵;左師位於廣西桂林、柳州等地,以原桂林總兵趙印選為左師總兵;後師位於梧州、羅州,由原神電衛指揮使周嘉屏任後師總兵。
整編後的李景興、郭恪、趙紀三人按照品級均被授予了營參將一職,其中趙紀安排在前師廣州府那,而李、郭二人則編入中師,依舊護衛肇慶。
按照新軍制,為了做出區分不搞混,營這一編製的命名與師那樣前後左中右不同,而是以「某字營」作為命名。
比如眼前郭恪所率的便是烈字營。
而在烈字營校場上巡視了片刻的李炎卻是皺起了眉頭,作為以曾經天子親軍為骨幹、皇帝親信將領率領的部隊,烈字營的兵員、訓練自然都沒什麼問題,而且兵部也是將素質最好的一批新兵撥給了烈字營這種護衛肇慶的部隊。
但李炎卻發現了一些其他問題,那就是武器裝備。
他發現全營abc 士卒,除了約兩千老卒倒還算刀槍、盾牌還算齊全,火銃、甲胄也有少量裝備率外,那一千多新卒的裝備就只能說是簡陋了。
火銃、甲胄自不必說,就連刀劍、槍矛這種基本裝備配齊的也只有一半,另一半則只能拿着一些耥耙、鋤頭一類的農具乃至於削尖的竹槍一類,盾牌一看就是兵士用刀將木板簡單加工而成。
在惠州博羅的山谷之中,李炎可是親眼見過清軍武備如何的,不說幾乎全員着甲,火銃、弓箭裝備率高得嚇人的滿、蒙、漢八旗勁旅,就連一般的綠營降軍,基本的軍械一樣齊全,而且也有着不少火器。
就憑着這樣的武器裝備,上了戰場,與清軍對戰幾乎就是送死!
想到這裡,李炎轉頭向郭恪詢問
「郭卿,之前潮惠之時,我軍不是繳獲了不少軍械嗎?如今怎麼新卒都無軍械可用啊?」
郭恪也是無奈回答
「陛下,潮惠之戰,我軍雖繳獲不少,然而大軍作戰,兵械損失也是極大的。再加上本來我軍裝備就緊張,如今又擴軍兩萬,便更加不足用了。」
「工部呢?難道這麼久了,工部沒有生產軍械嗎?」
李炎不爽的抱怨,但他話剛出口就後悔了,旁邊的郭恪也是默然不語
哪有什麼工部啊?現在光烈小朝廷連一個工部尚書都還沒有呢!更別說去組織生產武器裝備了!
郭恪想了想,猶豫着低聲開口
「臣倒是聽說,佛山鐵冶在甲申之後就陷入混亂,但許多匠戶、爐戶都還在,若是……」
李炎聞言眼前一亮,他還差點忘了這茬,明朝最大的冶鐵基地之一佛山鐵冶不就在廣東嗎?自己居然還為軍械發愁!
明朝初年﹐佛山鐵冶就已經逐漸繁榮。至成化﹑弘治之際﹐佛山居民大都以鐵冶為業。佛山鎮地處西江和北江匯流處。環堡皆水﹐水上運輸便利。廣東各地采煉之生鐵﹐多順江而下﹐販運至該鎮炒鑄成熟鐵錠和其他鐵製品。
到了明朝後期,佛山出產的大量鐵器不僅提供給朝廷作為軍用、官用,而且還遠銷海外,向北出口草原,向南向東銷往東南亞、朝鮮、日本。
有這麼一座金山在,李炎居然還為武器擔心?

猜你喜歡